大便是每日的人生大事,但有些「直腸直肚」的人,每天要進行幾次,一吃飽飯便想如廁,難免會造成困擾,擔心自己是否患有重病。有專家拆解飯後出現便意的原因,怎樣才能擁有健康便便?有哪些徵狀要留神?
台灣胸腔重症科醫生兼醫學博士黃軒早前在Facebook專頁分享指出,人類一般在進食後12小時排出大便,不過有許多人吃完飯沒多久就想去廁所,不禁擔心腸道是否出了問題,甚至是患大腸癌先兆。
黃軒指出,人體複雜結構,每個人排便習慣未必一樣,飯後有便意,多數涉四因素:
【飯後難忍 四大原因】
1. 胃粘膜的反射
食物進入肚子,刺激胃粘膜,令人體釋放胃泌素等物質,促進胃部血液循環,幫助消化吸收,從而加速腸道蠕動促使排便。
2.排便的習慣
排便頻率與日常習慣有關,若習慣飯後馬上上廁所,時間久了,身體的記憶會產生「我要排便」信號。
3. 食物不耐受造成
有些人「乳糖不耐受」,喝牛奶就肚瀉;有人「脂肪不耐受」,吃肥膩食物肚子不舒服。因此,吃到不耐受食物易有便意。
4. 身體疾病所致
有部分人的自身疾病會令人容易有便意,包括腸易激、經常性的胃炎、焦慮、躁狂等,這些皆是神經過度活躍的疾病。
黃軒表示,若是非病理性引起的「食飽就痾」,一般籍調整生活習慣得以改善,但如果同時佯随這些症狀,包括噁心、腹脹、腹痛、糞便帶有粘液、糞又黑又臭、或有紅色血便,甚至便秘和腹瀉交替,便有可能是病理性問題,需要及時就醫。
【健康妙法 便便「屙」the best】
1. 調整飲食習慣
腹瀉型患者,避免吃生冷食物、堅果類、辛辣刺激等食物。
便秘型患者,宜吸收充足水分,適當增加膳食纖維等攝入。
混合型患者,注意上述兩組建議。
2.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
有規律且良好排便習慣,能減少疾病出現。但若憋不住便意,不要強忍。
3. 調節心態
腸胃受心態影響,長時間焦慮、憂愁或煩惱,會引起腸神經功能紊亂,增加胃結腸次數。
醫家
民生
醫療
生活
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