踏入夏天,天氣持續酷熱,天文台上周曾發出特別天氣提示,提醒市民警惕高温。假如在大熱天時做戶外活動,更要特別留心預防中暑。歌手陳奕迅早前便在室外打網球期間中暑休克,導致腮骨骨裂、下巴受傷。除了失去意識時可能造成外傷,中暑本身亦可致命,有甚麼方法能避免「中招」?
維持身體機能元素因排汗流失
綜合衞生防護中心和消防處的資料,在酷熱環境下,身體會自動增加排汗和呼吸頻率,令體温下降。不過,當氣温實在太高時,體温調節機制或會失效。
此外,這個調節機制也有「副作用」,排汗時,用來維持身體機能的水份和鹽份會同時流失。長時間在酷熱的戶外環境進行體力勞動,有可能因為水份流失、電解質不平衡等引致熱衰竭,甚至中暑。
同樣是天氣酷熱造成的「熱傷害」,熱衰竭和中暑有甚麼分別?
熱衰竭可說是中暑前「最後通牒」
其實熱衰竭可以視為中暑前的「最後通牒」,症狀包括頭暈、噁心、心跳加速、口渴和神志不清等。假如熱衰竭患者無視「警告」,繼續留在酷熱環境,當體温升至攝氏41度或以上,症狀會惡化,出現全身痙攣、昏迷等,這就是中暑。若不及時急救和降温,會有生命危險。
台灣衞生福利部也提醒,除了在室外長時間暴曬,若室內空氣不流通,亦可能會令身體無法散熱,尤其長者和兒童對體温的調節能力相對較弱,容易出現熱衰竭或中暑症狀。因此,在室內也要保持通爽涼快、適量飲水。
參考資料:衞生防護中心、消防處、台灣衞生福利部
【預防中暑七招】
1. 穿着淺色和通爽衣物,減少吸熱,同時方便排汗和散熱適時
2. 補充足夠水份
3. 安排在早上或下午較後時間進行戶外活動,避免劇烈運動
4. 戶外活動期間,飲用適量含電解質的飲料或果汁,避免飲酒
5. 戶外工作選擇較涼快時段。酷熱天氣下工作,應加設遮蔭,定時到涼快處休息
6. 在室內時盡量開窗或開冷氣,保持通爽涼快
7. 不應停留在停泊的汽車內
醫家
醫療
生活
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