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鮮向來容易引發食物敏感,最高危的依次是蝦和蟹,吃後輕則出疹、口眼腫脹,重則呼吸困難、頭暈,甚至休克。目前針對蟹類的致敏原檢測並不全面,中大最新研究找出11種蟹類致敏原,其中8種更是首次發現,長遠或能研發出更精準的檢測和治療方法,可說是「蟹迷」福音!那麼,除了仰賴檢測,還有甚麼方法避免「中招」?假如出現敏感症狀,如何自救?
中大兒科過敏症團隊分析6種最常食用的蟹類,包括花蟹、藍花蟹、青蟹、松葉蟹、大閘蟹和皇帝蟹,以及蟹過敏患者的血清樣本,除了鑑定出致敏原之外,也發現致敏原在不同品種的蟹類身上會有特異性,導致患者可能只對某種蟹過敏。因此,即使過往吃蟹時相安無事,亦不等於絕對安全。
例如皇帝蟹不止生理構造與其他蟹類「近親」不同,更有一種獨特的致敏原「蘋果酸脫氫酶(MDH)」。其他蟹類身上雖然也有MDH,但不會引致過敏。亦有患者過往一向有吃蝦蟹,沒有過敏,早前到韓國吃醬油蟹時,卻出現嘴唇腫脹等,經中大團隊檢測,才知她只對花蟹過敏。
研究助改善檢測準確度
現時用於檢驗蟹過敏的試劑,試敏原並不齊全,只能識別出對松葉蟹的過敏反應。中大團隊指出,今次研究結果有助改善檢測的準確度,包括研發針對個別致敏原的測試,避免患者不必要地戒口。
團隊成員、中大醫學院兒科教授梁廷勳另建議,大多數人在第二次接觸致敏食物後,才會產生過敏症狀,因此,頭一兩次吃蝦蟹時,應先淺嘗小量,確保沒有過敏反應才繼續吃。假如本身患有濕疹或鼻敏感,吃海鮮要更加謹慎。
食物敏感 常備抗敏藥
導致食物敏感的因素很多,過敏的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。除了海鮮,花生、堅果、牛奶、雞蛋、大豆等都是常見致敏原。
最有效預防食物敏感的方法,當然是完全隔絕致敏原。假如曾經有食物過敏,應做檢測確認對哪類食物過敏,並隨身帶備抗敏藥。一旦不慎吃到致敏的食物,反應輕微可使用醫生已處方的藥物「自救」,隨後求醫;反應嚴重則要立刻召救護車,或到就近醫院求醫,避免危及生命。
資料來源:香港中文大學、綜合傳媒報道
醫家
醫療
生活
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