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持續宣傳「日行萬步」,鼓勵大家不要久坐不動,但步行原來不只有助維持健康,走路的速度更是反映身體狀況、預測壽命長短的重要指標。有研究發現,步速較慢的人,死亡風險竟比步速快的人高出44%!兩者究竟有甚麼關係?平日多走路、走快些,是否就能避免早死?
「步速慢較早死」 非因果關係
其實走路慢並不是早死的「原因」,而是身體狀況差所導致的「結果」。台灣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醫師,接受傳媒訪問時解釋,走路需要用到下肢肌肉力量、關節穩定性、心肺功能和身體協調等多種機能,當這些機能出現問題,走路速度自然受到影響。
因此,假如不是故意走得慢,而是沒辦法走得快,很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、肌少症、營養不良、關節退化,甚至是中風等的徵兆。
天天急行15分鐘 改善心肺功能
既然步速慢反映健康亮紅燈,那麼走快些,是否等於身體變好?綜合衞生防護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的建議,步行是最有效促進健康,而且簡單、安全的運動。每日急步行最少15分鐘,對身體健康有長遠益處,例如改善心肺功能和降低膽固醇水平,從而減低患上心臟病、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機率。此外,急步行還有助控制體重、強健肌肉和關節、改善身體靈活度和平衡力等。
【扚起心肝】
循序漸進就是最好
萬事起頭難,想建立步行習慣,最好的方法是循序漸進。
【日常步行錦囊】
1. 急步行可持續或分段進行,但每次不少於10分鐘
2. 穿著襪子及尺碼合適、鞋頭寬闊、能提供良好承托的鞋,避免受傷
3. 如目的地較近,考慮以步行代替乘車;或提早一至兩個站下車,步行到目的地
4. 在清早或黃昏急步行,避開猛烈陽光
5. 選擇安全的路徑,例如光線充足、路面乾爽,或公園內的步行徑
6. 相約朋友一起急步行,互相鞭策
7. 善用智能電話或手錶的計步器記錄,先嘗試短距離和較慢速度,待身體適應,才增加步數和提速
急步行的姿勢也要留意,衞生防護中心建議盡量挺直身體、放鬆肩膀和肌肉,腳踭輕輕着地,像平時走路一樣,自然地擺動手臂。
資料來源:衞生防護中心、香港中文大學醫院、綜合傳媒報道
醫家
醫療
生活
學習
運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