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疫接近兩年,香港與內地跨境往來大大減少,令不少市民工作、家庭團聚等活動受阻,但近日終於見曙光!港府正與內地積極商討,有望明年初前可以有規模通關,前提是需要控制本地疫情持續「清零」,因此需做好多項防疫措施,給予內地信心早日有序地恢復通關。迎接通關,哪三件事是關鍵?市民會有哪些影響?
【做好三事 願望實現】
一. 提高接種率 打齊第三針
要確保本地疫情持續穩定,除了做好防控措施,提高疫苗接種率必不可少。目前,本港新冠疫苗第一針接種率接近七成,為進一步提高接種率,政府將公務員未接種者的檢測頻率由兩周一檢縮短至一周一檢,亦呼籲企業跟隨;市民亦可用「即日籌」、毋須預約到多間公立醫院的接種站打針。
此外,多項研究已發現打齊兩針的話,約半年後抗體水平會下跌,全球不少地區已推廣「全民三針」計劃,以加強民眾抵抗力。在本港,目前較高感染風險群組、打前兩針已滿半年可優先接種第三針,當中包括60歲或以上長者、免疫力弱病人及長期病患、醫護人員、工作環境有較高暴露風險和較易傳播新冠病毒的員工等,合資格者約10萬人。當局將盡快開放有關安排,提供予更多年齡組別。
衛生署科學委員會早前建議,已打兩針科興疫苗的市民,第三針可考慮「溝針」打復必泰以增抗體水平。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,抗體愈高愈能減低感染風險,但無論哪種疫苗,體內抗體都會隨時間下降,因此期望有需要人士會陸續預約打第三針。
二. 加強追蹤 擴大「安心出行」
加強追蹤是最棘手的一環。近日,港府擴大安心出行使用範圍,包括強制市民進入政府大樓、公共街市、體育館及醫院等使用「安心出行」,如非豁免人士,一律不接受「填紙仔」,並預告會擴至更多處所,包括擴展至全港食肆。飲食業界關注生意或受影響,並提出延長晚市時間等建議,讓業界予以配合。
由於不少長者沒有智能手機,新措施一度造成不便。政府解釋,使用「安心出行」可以得知自己是否到過確診者的地方,即時透過檢測得出結果,而且愈多地方做安心出行,防疫抗疫會更有效及到位,明白部分市民不想受限制,但由於涉及公共衞生事宜,期望公眾諒解。
而市民關注的行蹤私隱問題,政府則強調暫無意在「安心出行」程式添加追蹤功能,不過需免檢疫返廣東省的市民,就要上載個人的「安心出行」紀錄,以便染疫時可追查其行蹤。
三. 設配額制 逐步通關
通關雖然未落實時間表,但兩地政府已積極做準備,並有共識通關不能一步到位,而是要逐步有序、有條件和以優先次序推行。特首林鄭月娥表示,預計初期以廣東省先行,會先開放部分口岸,並設有配額,預計每日約千個通關名額,會讓恩恤(探望長者、奔喪等)和商務需要的人士首批通關。
至於商討多時的「通關碼」(或稱健康碼),雖目前方案未定,但大方向是必須具追蹤功能,例如需要實名和地址登記,以確保若有確診者由香港進入內地時,能盡快追蹤,不會因通關而為內地疫情帶來額外風險。通關是社會期盼,政府表示,現正積極檢視健康碼、安心出行及其他措施上如何配合通關,會爭取盡快落地。
醫家
民生
醫療
生活
健康